2021年3月14日,共青团中央发布了一条很突兀的微博沪深投,微博的内容只有十个字:
孩子,请继续保持热爱!
就在大多数网友不明所以的时候,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官媒纷纷转发这条微博并点赞。
接下来不到10个小时的时间内,这条微博的阅读量达到了1700多万,评论超过了6万。
为什么共青团中央会发布这样一条微博,微博中所提到的孩子又是谁呢?
一个月内的两次挫败
2020年3月16日,随着巨大的轰鸣声响起,我国自主研发的长征七号改中型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基地开始首飞。
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万众瞩目的发射任务并没有成功,火箭没有能够把卫星顺利的送入预定轨道。
其实这种失利在我国火箭发射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长征七号改中型运载火箭发射失利后,负责研发的技术人员第一时间就成立了调查小组,开始探查失败原因。
就在一切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的时候,又一个坏消息传来。
4月9日19时46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用长征三号乙型运载火箭帮印尼发射PALAPA-N1卫星的任务竟然也出现了失利。
虽说火箭发射是一个非常高精尖的领域,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保证自己的发射成功率能够达到100%。
但从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枚运载火箭开始,在30天的时间内接连两次出现火箭坠毁的情况,这还是头一遭。
消息一出,顿时就在国内外引来了一片哗然。
境外一些不怀好意的媒体乘机搞事情,大力诋毁中国新推出来的长征七号改中型运载火箭。
这些不利的消息让很多关心我国航天事业的人都心焦不已。
他们虽然大部分都不是专业人士,但却尽可能的想要为祖国的航天发展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于是一封封满怀热情的信件被寄往了卫星发射基地。
亲眼见证失败的发生
2020年3月16日是星期一,这天放学铃刚刚敲响,北京八中初二的张亦琛同学就一阵风一样的跑出了教室。
“张亦琛你跑这么快干嘛?一起去踢球啊。”坐在窗户边的一个高个子同学把身子探出了窗外,冲着快要消失的背影大喊了一声。
“我晚上有重要的事情,今天就不去了。”
当声音传过来的时候,张亦琛早就跑的不见影了。
一头大汗的回到家,张亦琛就钻进了自己的房间,开始头也不抬的写起了作业。
当母亲喊他吃饭的时候,老师布置的所有家庭作业他都已经写完了。
“爸,说话算数,晚上电视归我支配了。”
张亦琛说话的同时,忍不住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
网络图片沪深投
“放心吃饭吧,卫星发射的时间是21时34分,这还早着呢,你就算出去踢一场球,回来也不晚。”父亲边说边给张亦琛夹了个鸡腿。
“不去了,这可是长征七号甲的首飞,我一定不能错过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一晃时间就来到了21点30分,张亦琛和父亲两个人一动不动的守在电视前面,等着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
“去开两瓶可乐,我们等下好好庆祝一下。”父亲见张亦琛快要钻进电视里面去了,忍不住给他找了点事情做。
虽然还有四分钟,但张亦琛生怕错过火箭发射的时间,到冰箱拿可乐都是跑着去的。
在默默的等待中,长征七号甲型火箭点火成功,开始朝着既定的轨道奔赴而去。
就在张亦琛准备要和父亲庆祝一番的时候,电视屏幕上正在升空的火箭突然出现了一次不正常的燃爆。
不等张亦琛反应过来,第二次、第三次异常的燃爆紧接着发生。
从小就热爱航天领域,平时没有少研究火箭发射视频的张亦琛知道,这一次“长征七号甲型火箭”的首飞失利了。
双眼有些通红的再次看了一眼直播画面,张亦琛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就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之后的几天,张亦琛的心情很糟糕,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那三次火箭异常燃爆的画面时不时会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这天放学后,张亦琛没精打采的回到了家,就看到父亲坐在沙发上,面前放着几本杂志。
见他回来,父亲把一本航天杂志递了过来,说道:
“这次火箭失利的事情牵动了不少人的心,杂志上有许多业内人士都在推断失利的原因,你为什么不把你的见解也写出来呢?”
父亲的话让张亦琛眼前一亮,一个大胆的念头顿时就冒了出来。
“不自量力”的少年
从上小学开始,张亦琛就特别喜欢火箭和导弹,为此他缠着父亲给他订购了一整年的《军事文摘·科学少年》杂志。
在这本杂志的影响下,张亦琛对航天领域越来越痴迷,购买了不少这方面的专业书籍。
别看他还只是个初二的学生,但所储存的航天知识,却比绝大多数的成年人都要丰富。
在被父亲点醒以后,张亦琛连续花了好几天的时间研究了“长征七号甲”发射失利的视频,一帧一帧的寻找问题。
完了之后,他又翻阅了不少专业书籍,并在网络上搜集了很多的资料,这才开始把自己的见解一点点的写了出来。
刚开始张亦琛的观点很多,但写出来的东西大部分都是拾人牙慧,这让他很不满意。
看儿子有些郁闷和着急,父亲笑着开解他:“旁观者清,别被其他人的思路影响了你的判断。”
听完父亲的话张亦琛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然后再一次研究起了那晚的火箭发射直播视频。
几天之后,他终于把自己想要说的话都写了出来。
“爸,我想要把这些话寄给火箭发射人员。”张亦琛拿着两张纸,有些不确定的找到了父亲。
“想做就去做吧,年轻人就要敢想敢做,别有太多的顾虑。”
“可是......”沪深投
“没有什么可是的,你难道忘了‘小马过河’的故事吗?很多事情只有亲自去做了,才会知道最终的结果。”
在父亲的支持下,2020年4月15日,张亦琛十分郑重的把信寄了出去。
这份初二小学生寄出的书信能够被中国最顶尖的航天专家们看到吗?
来自总指挥和总设计师的回信
信寄出去之后,张亦琛每天都期盼着回信,可眼见四月都快要走到头了,他还是没有收到任何的消息。
不知结果的等待让张亦琛忍不住胡思乱想,甚至一度有些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冲动的去寄信。
周围的同学们都已经开始商量五一要在家里怎么玩了,往年的时候性格开朗的张亦琛总会加入其中,但这一次他没有一点的兴趣。
“张亦琛,楼下传达室有你的一封信。”
正在发呆的张亦琛闻言“嗖”一下跳了起来,一溜烟就不见了。
“最近他怎么怪怪的,球也不踢了,每天都莫名其妙的发呆。”
“谁知道呢?可能是为五一不能够外出旅游而感到懊恼呢。”
在同学们聊天的时候,张亦琛已经跑到了学校的传达室。
拿到信的那一刹那,他原本忐忑的心情一下子就明媚了起来。
找了个僻静的角落,张亦琛小心翼翼的把信纸抽了出来。
他兴奋的一行一行研读起了回信的内容,情绪时而激动时而沮丧。
激动是因为火箭发射人员真的收到了他的信,并在百忙中抽时间给他写了回信。
沮丧则是他这一次列出的几个问题都不是火箭发射失败的诱因,这一次火箭发射失败的原因是技术认识不充分导致的。
虽然自己的观点并不正确,但只是沮丧了几秒钟张亦琛就又高兴了起来。
这是因为他发现这封信的末尾竟然有“长征七号甲”火箭发射的总指挥孟刚,和总设计师范瑞祥的亲笔签名。
再次确认信中的的确确有称赞他“分析推理很有逻辑,见解也很独特”后,张亦琛真的快要激动死了。
放学回家后,张亦琛第一时间就把这封珍贵的信放到了父母的面前。
父亲仔仔细细的读了一遍后,非常高兴的拍了拍张亦琛的肩膀,乐呵呵的说到:“儿子,干的漂亮,爸爸为你感到骄傲。”
此时的张亦琛已经过了最激动的时刻,他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然后满脸认真的说道:
“我的见解还是太浅薄了,这次多少有点班门弄斧,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要考进最好的航天学校,成为中国的新一代航天人。”
看着儿子眼中那明亮的光芒,父亲和母亲的心中充满了自豪和骄傲。
再一次的腾飞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航天人在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克服了一个个的困难,最终在1970年4月24发射了第一枚运载火箭。
这一次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发射成功,也让我国成为了继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此技术的国家。
虽然我们的起点比较晚,但在之后的发展中,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却实现了弯道超车。
从1990年开始,中国正式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迄今为止,我们国家的运载火箭已经帮助世界上14个国家和地区发射了36颗卫星。
这很好的彰显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地位和实力。
正是因为有充足的信心,所以2020年3月16日“长征七号甲型运载火箭”发射失败后,中国航天人快速的就找到了问题所在。
经过了一年多的准备之后,2021年3月12日1时51分,长征七号改遥二运载火箭重新被推进了文昌卫星基地的发射塔中。
这天,包括张亦琛在内的无数航天爱好者们都目不转睛的盯着电视,等待着最终的结果。
长大了一岁的张亦琛成熟了不少,他平静的看着电视直播信号,并没有太过激动。
“怎么,这次这么有信心?”
“我能够从那封信中读出专家们心中的把握,所以我相信这一次我们的长征七号一定可以一飞冲天。”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点火之后,长征七号改遥二运载火箭顺利的升空,非常精准的把卫星送入了预定的轨道。
尽管心里面早就有了预料,但当真正看到火箭发射成功的那一刻,张亦琛还是忍不住跳了起来。
让张亦琛没有想到的是,两天之后,共青团中央忽然发表了一条微博,将他一年前所写的信和中国航天人的回信都贴了出来。
随着微博的不断发酵,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张亦琛这个热爱航天的少年。
此时他的同学们才明白,为什么那段时间张亦琛看着总是魂不守舍,原来他竟然不声不响的做了这么大的一件事情。
网友们纷纷表示,中国的航天事业之所以发展的如此快速,成为了全球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就是因为有无数像张亦琛这样的有志少年。
这话说的一点都不假,每当中国的航天事业出现困境的时候,总会有数不清的热血少年人站出来。
1996年2月15日,“长征三号乙型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执行发射任务的时候遭遇了灾难性的失败。
可以说,那一天中国的航天事业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寒冬。
彼时,南开物理系、湖南师大的有志学子不但给相关人员写去了鼓励信,而且还发誓毕业以后要投身航天事业。
湖北新淮中学的361名师生更是倾尽全力凑了909.66元人民币,全部都寄给了一线的航天工作者。
有了坚强的后盾,中国航天人吸取了失败的经验,重新让我们的航天事业焕发了新生。
少年强则中国强,相信有了张亦琛等一大批热爱航天的少年,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航天技术将会再一次实现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火箭发射失利后,初中生给科研人员写了一封信……——人民日报
孩子,别停止热爱!火箭发射失利后,初中生给科研人员写信——首都网警官方账号
这传承令人感动!中学生分析火箭失利收到科学家回信——北青网
火箭发射失利后,北京八中孩子给航天人写了封信……——北京日报
尚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