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赋能,错季抢鲜。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的田间地头009配资,到香港、澳门的农贸市场,跨越上千公里,一箱箱冷凉蔬菜的“飞行”,既见证了生鲜寄递网络的加速织就,也印证着西宁市农产品市场广度的不断拓展。
走进西宁市湟中区露地冷凉蔬菜种植基地,翠绿的菜薹、鲜嫩的青菜在高原清冽的晨风中舒展身姿。
湟中区露地冷凉蔬菜种植基地种植的上海青。人民网 况玉摄
这里种植冷凉蔬菜,优势何在?
“西宁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有昼夜温差大、日照足、病虫害少等优势,加之产地环境无污染,从这里产出的蔬菜营养、安全、品质俱佳,可以满足市场季节性需求。”西宁市湟中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胡建焜介绍,冷凉蔬菜已成为当地一大特色产业。
眼下009配资,正是冷凉蔬菜陆续采收上市的时节,湟中区拦隆口镇下鲁尔加村的露地种植基地处处是丰收的景象。
村民正在给蒜苗种植田除草。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晨雾未散,种植户田发德已躬身田垄,指尖轻柔地拨开蒜叶,小心地剔除杂草。“蒜苗马上就要上市了,得仔细照看着。”田发德抹了把额头上的汗,黝黑的脸上绽开笑容。他告诉来访者,今年自己承包了173亩土地,主要种植大葱和蒜苗。
“忙不过来的时候,会请周围的农户过来帮忙,一个人一天有120元的工资。”田发德表示,采摘的新鲜蔬菜,一般会运输到冷库进行打冷、精装等工序,再通过冷链车运输到上海、深圳等地的市场,整个周期用工达到5000多人。
“像这样的种菜大户,咱湟中区现在有533家呢。他们可帮了大忙,带着周边两万多村民一起干,大家伙儿守着家门口的地,一年到头收入能过万。这日子,有奔头!”湟中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商志刚说。
009配资
湟中区露地冷凉蔬菜种植基地绿意盎然。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市场竞争,质量为先。要把控好品质,还需要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对此,湟中区强化蔬菜核心技术攻关,加大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储运保鲜等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推广,推进绿色有机蔬菜育繁推一体化。
“为了让冷凉蔬菜产业实现智能化发展,我们建设了智慧农业综合管控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不仅能全面掌握整个产业园的运营情况,还能实时展示田间互联网监测设备采集的环境、土壤、作物长势及虫害等数据,这些信息能为农户和农技人员的田间管理提供科学指导。”在湟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湟中区副区长莫彧功介绍。他告诉来访者,平台还接入了湟中区农产品价格数据,为当地的种植规划和销售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湟中区智慧农业综合管控平台。人民网 马可欣摄
种了半辈子菜的袁伟全没想到,自己扛锄头的手,如今也能“指挥”机器种地。在湟中区拦隆口镇班仲营村的无人化智慧农场内,传感器24小时不间断监测土壤湿度、温度等关键数据,水肥一体化泵房内机器也在精准作业。“啥时候浇水施肥,一看手机上传输过来的数据就门儿清。过去全凭感觉,现在靠科技,省心又能种出好菜!”
湟中区打造的无人化智慧农场,实现了无人旋耕、无人覆膜、无人收获等智能化作业,相比传统种植模式,人工成本降低了20%,收益预计可提升30%左右。
“种田不用人,机器当管家”的模式刷新了当地冷凉蔬菜的种植方式。在湟中区多巴镇玉拉村的草莓脱毒育苗中心,全国唯一的花药脱毒育苗技术,更是为高原果蔬产业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力。
“脱毒以后草莓的产量至少能增加30%。”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玉拉村草莓脱毒育苗中心负责人胡文海表示,依托高原特有的冷凉气候优势,玉拉村草莓脱毒育苗中心育出的草莓苗质量优,病虫害少,种苗销量排在全国市场前列。“我们的脱毒种苗现已销售到全国20多个省市,近3年完成‘东苗西育、西苗东输’1200万株。”
工人正在培育草莓苗。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十四五”以来,西宁市把做优做强高原冷凉蔬菜产业作为实现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绿色有机为主线,构建集现代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聚集地,积极培育打造高原绿色有机“青字号”品牌。
2024年,西宁市冷凉蔬菜播种面积达24.59万亩、产量66.11万吨,输出省外53.42万吨、产值15.9亿元,带动10.16万人就业。西宁市冷凉蔬菜相继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等十几个省区。
农技上云端,屏上忙耕耘。从凭经验到靠数据,这座高原城市正以科技为犁009配资,耕耘着乡村振兴的新沃土。智慧解锁丰收粮方,也让更多“新农人”成长为“兴农人”。(孙海峰、白波、张力洋、王绍绍、马可欣)
尚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